close

狂牛症的話題其實已經存在多年,在小弟求學生涯的分生課本裡對於prion的研究都已經編列為教材了,
最近因為台灣通過進口美國牛肉使得這個話題又繼續發燒,雖然政府部門信誓旦旦的保證,
但是身為在台灣生活的一份子,我覺得這是執政團隊的傲慢與自大,不管得到狂牛症的機率有多小,
不管你如何把關,一旦出現一個病例,那個病例的下場只有死亡一途而已,
如果說政府的說法可行,為何就只有台灣進口美國帶骨牛肉,台灣並沒有為美國牛肉背書與當白老鼠的義務。

希望政府在施政時能多想想,與參考專業,對民眾可以讓其了解政策的全方面優缺點,否則,
我寧願你是貪污政府,而不是無能政府,禍害子孫千年。

以下是求學時代找的資料,出處以及來源已經不可考,關於prion的介紹非常的完整與詳盡,
因此分享給大家,也許有一些比較專業的部分,大家也可以參考看看,大致上應該可以了解,
若有侵犯版權的地方,煩請告知小弟,我會馬上進行修正。



超越你我想像的致病因子 --- PRION

前言

自1960年代中期,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已被認為係一傳染性疾
病,但是否可經由輸血或血液製品而造成傳染則仍有爭論。由於此一致病因子其新
的未定特性、具有對標準無菌處理的抗性、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以及少數遭感染的
病例未被確認等,使得所有有關輸血用之血液製品從採血到製造的過程均必需重新
修訂。本文檢視現有的證據顯示CJD可經由血液傳染。
庫賈氏症(CJD)為一罕見之神經退化性疾病,估計每年在世界各地每百萬人口約有
0.5~1人罹患此病。CJD是一種人類海綿狀腦病變,其他腦病變疾病包括Kuru症,
其與新幾內亞Fore部落之食人習俗有關,Gerstmann -Straussler-Scheinker症候群
則係一種遺傳性疾病,以及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r insomnia),其為一種
非性聯因子之遺傳性疾病。在動物的海綿狀腦病變方面則包括羊搔癢症(Scrapie)、
牛海綿狀之腦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傳染性貂之腦病變以
及靡鹿之消耗性疾病(wasting disease)等。這些疾病經常被歸類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
變,但其他名稱諸如prion痴呆症(prion dementias)傳染性退化性腦病變及傳染性腦
澱粉樣性病變等名稱也常被使用。
CJD典型的臨床症狀包括快速進行性早衰老性痴呆症、肌陣攣病以及進行性運動官
能障礙等症狀。目前尚無有效之治療方法,其平均存活期間少於1年(大多數在2~6
個月之間)。本病之診斷是依據臨床症狀、腦電波及神經病理試驗等來鑑定。CJD的
病理現象目前尚未完全明瞭,不過由罹病者之腦部組織中發現,正常腦部中的可溶
性prion蛋白(PrPC)可因立體結構轉變而成為穩定、較不具溶解性之s -片狀之蛋白
質。此種存在於CJD病人腦部中被稱為PrPCJD的不正常蛋白質,以西方墨點染色法
(Western blot analysis)可分為4種不同型別,這些prion蛋白質均對蛋白酵素具有抗
性。目前對無症狀的病人並無適當的篩檢方法來偵測PrP。CJD病人中某些腦脊髓液
中的蛋白質標誌能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區分,然而他們並非具有CJD特異性,故
無法作為PrP之標誌。雖然病毒致病因曾被提出,但此病之致病因子仍被認為是由
一種具感染性的蛋白質顆粒prion (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所引起。散發性
CJD可能係由於PrPC自然的被轉變成PrPCJD或是由於prion蛋白基因的突變所導
致。目前已有三種不同的CJD流行病型被確認,包括散發性CJD(此為最常見之病
型)、家族性CJD及感染性/醫源性CJD。
家族性病型(約占CJD總數之5~10%)係由於在第20對染色體的PrP gene突變所導
致,其中在第129密碼中的多型性變異已被證實與人體之prion疾病有關。只有不到
1%的CJD是屬於醫源感染性型。最近被報導的一種新變異型(nv-CJD)的CJD。被認
為與英國罹患BES的牛隻有關。然而此病與食物直接攝入是否有關則尚未被確認。
經由輸入鮮血或血液製品可能是CJD的傳染途徑。本文將醫源性感染途徑綜合整理
於下,接著我們將探討可能的經血傳染途徑。

歷史

1986年英國首先出現這種疾病,「畜養的牛隻搖搖晃晃站不穩,不能向前直走,好
像發狂似興奮異常,而且一旦發病必死無疑。」如果把牛隻的腦放在顯微鏡仔細觀
察,結果發現腦內的細胞朝遭到破壞,出現了無數的空洞,看來就像是海綿一樣。
這種依其症狀救命名為狂牛病(mad cow disease)的奇怪症狀,英國引起了一陣騷
動。英國畜產業者為促進牛肉的成長、提高乳牛乳汁的蛋白含量,約從 1979 年開始
把由牛的骨髓和內臟磨碎作成新飼料「骨粉飼料」(bone meal)餵食原本是草食性
的牛隻。此時英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種牧羊的本土性流行病「羊搔癢病」感染此
病的綿羊和感染狂牛病一樣,腦袋變的空空洞洞的,舉止風瘋癲顛的,然後一病不
起。由於狂牛病和羊搔癢病的症狀以及病變有許多相類似之處,英國政府表示「骨
粉中使用了含羊搔癢病的羊,牛吃了這種受到污染的骨粉極有可能會有狂牛病」,
而於 1988 年宣佈禁止使用骨粉。但是 1992 至 1993年期間,狂牛病的流行達到顛
峰,每個月約有 3,500 頭,全年總計 4 萬頭牛隻因而死亡,雖有人認為這些牛可能
是在禁止使用骨粉前已經受到感染,經過 4、5 年的潛伏期才發病,不過真正的流行
原因,始終無人知曉,幸後來發病的數量有明顯減少的傾向,英國民眾也放下了心
中的一塊大石頭。近年來台灣進口的飼料乳粉應用於製造鮮乳,豬飼料應用於人類
健康食品都顯示了台灣在監管進口飼料及應用方面的薄弱。

Prion 的定義

Prion 的定義是,一種蛋白質所組成,具有傳染性的粒子(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 這個是 Stanlet B. Prusiner*(1) 所給的,很多字典裡面就是這麼寫,不過
他後來把particle 改成 Agent 了*(2)prion 是一種經常表現在神經細胞的 glycoprotein.
而它具有一種能導致 疾病的isoform , prpsc 具有抵抗 protease 的能力並且能夠導致
所謂的海綿樣腦部病變。另外 prion disease 也是個在定義上有趣的疾病,它是一種
偶發的疾病, 既是一種傳染病,也是 一種遺傳疾病,致病的機制也是與一般外來病
原體侵入的疾病不同。

Prion 和病毒的差別

Prion 一般都被放在病毒學的課本裡面,但是 Prion 不含核酸,因此不算做病毒 ,
它不會將自己的基因插入「宿主」或是在「宿主」裡面表現自己的基因,因為
prion 的基因應該是已經就在「宿主」裡面一直在表現著了。
註:
1.STANLEY B. PRUSINER, professor of neurology and bio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chool of Medicne, San Francisco.
2.請看 JBC Volume 270, Number 33, Issue of August 18, pp.19197-19200,1995


為何 PRION能致病

較PrPc與PrPsc,發現兩者並沒有化性的差異,連兩者胺基酸的組成都是一樣的;
但事實顯示,PrPsc的致病率是PrPc的100,000倍,所以兩者必定有不同處。研究發
現,而最可能的不同點,落在結構上。比較PrPc與PrPsc的蛋白質二級結構:PrPc
主要結構是α-helix,幾乎沒有β-sheet;而改變後的PrPsc結構卻已β-sheet為
主。
PrPc轉換成PrPsc的機率並不高,但若PrPc的基因發生突變,則會大幅提高此轉換
機率。至於PrPsc如何誘發正常的PrPc轉變結構?目前有一種結晶的理論,PrPsc進
入神經細胞後,就取代原本的PrPc成為
晶種,使得以後所製造的蛋白質結構仿照PrPsc的形式,故細胞將充滿不正常的
Protein。

有哪些 PRION疾病

由 prion 導致的疾病都是哺乳類動物的專利,包括:

Scrapie, a disease in sheep (羊搔症)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瘋牛症)

Mink and feline encephalopathy

Wasting disease, a disease of deer and elk Kuru+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

Fatal Familial Insomnia+
後面有 + 記號的代表是人類的疾病。

特徵

Prion disease 特徵都是在腦部與中樞神經中出現海綿狀的組織, 或是出現很多的空
洞,似乎阿茲海默症也有類似
的組織,如圖:

這個是大腦皮層的切片,在這邊,這些大腦的「洞」形成了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即為我們所說的CJD.

症狀

運動協調性喪失、癡呆症、以及死亡,以及腦部充滿了許多洞,讓腦部像 海綿一
樣。

途徑

Prion disease 分成幾種,有偶發性的,也有遺傳性的 ,另外有傳染的。
不會 express prion gene 的老鼠是不會得 prion disease, 由此可知 prion protein 是傳
染的重要角色。
傳染的途徑,多為食用病體的肉等等。 羊因為吃下初生小羊的胞衣而得病, 在英國
因為餵食牛之使用銷毀之羊肉製品補充營養(如骨粉等) 而得,不少報導警告人類
食用罹患 BSE 的牛肉也有機會得到 CJD
Kuru 是以前存在在新幾內亞某些土著部落的疾病,疾病經由 食用去世親友的腦部
而得到傳染。最初在 1950 年代被發現, 最後經由禁止這種風俗而停止這種疾
病,,但是其她部落有 相同習俗的,也沒有事,應該是這個部落特有的遺傳疾病,
後來經由食用腦部傳染。
目前已由報紙、媒體得到消息,有報導說 BSE <--> CJD 有很大的關係,飼養 感染
到 BSE 牛隻的農夫得到 CJD 以及最近幾例的年少 就罹患 CJD 的人,都造成一些媒
體恐慌。

狂牛病是人類創造的文明病

目前,普里昂病完全無法可醫。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倒也不至於「因為沒有治療
方法,所以患者增加」。舊型 CJD 每 100 萬然才有 1 人感染,屬於較為罕見的疾
病,而且羊的搔癢病也不會直接感染給人類。日本腦炎、Q 熱等會從家畜感染給人
類的「人畜共通感染病」是人類自開始從事放牧以來就擺脫不了的宿敵。由於它們
會跨種傳染,所以完全撲滅的可能性幾近於零。但是,狂牛病和以往的人畜共通傳
染病截然不同。假設狂牛病真的是從羊的搔癢病感染而來,那麼創造出狂牛病的罪
魁禍首正是我們人類自己。牛是草食動物,如果不強迫餵它吃羊肉的話,羊搔癢病
就只會在羊群之間傳佈吧!更進一步說,假設新型 CJD 真的是從狂牛病傳染而來,
則新型 CJD 也是人類造的孽。

醫源性CJD

雖然在1920年代CJD即被發現,但直到1966年當Kuru症被發現具傳染性後,CJD才
被認為可能是一種傳染性疾病。至1986年,CJD被證實可感染黑猩猩後,才被確定
為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變。事實上,每一個被證實屬於傳染性的CJD均屬於醫源
性感染的病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使用之械具如果遭受污染或是經由中樞神經系統
組織或其粹取物之傳遞均已被證實可造成CJD傳染。目前世界各地已有超過100例之
傳染性CJD被檢出,且新的病例還在陸續出現中。1974年第一例疑似醫源性感染的
CJD被發表,由其動物試驗顯示遭感染的動物其角膜能傳遞CJD,且其致病因子可
經由視覺路徑散佈感染。第二篇以天竺鼠作角膜移植的實驗報告則較不詳盡。1977
年第1次由人傳人的病例被報告,其係肇因於使用前一位罹患CJD患者之電極未經消
毒完全而傳給下一位病人,但據報告即使使用乙醇及甲醛消毒之器具,CJD的傳染
仍會發生。
由回溯性調查研究顯示另有4位病例亦屬相同情況。由單一污染器具造成之傳染率雖
然並非100%,但確實為多少仍不清楚。雖然CJD之平均潛伏期相當長(約由18個月至
13年之間,表略),但在某些感染個案中發現使用遭污染的神經外科手術器具數星期
後即可罹病。1987年CJD首次證實可由接受硬腦膜(dura mater)移植而感染罹病。隨
後在1989年,紐西蘭一位25歲的青年也是在相同的情況下遭受感染。因為這二例均
由同一公司提供硬腦膜組織,因此硬腦膜被推斷與造成醫源感染性CJD有關。目前
在15篇病例報告中,有20位罹病者與硬腦膜之移植有關,最近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至少有25件類似病例存在,且其範圍涵蓋澳洲、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日本、紐
西蘭、西班牙、英國及美國等地。日本最近報告有超過40例的CJD係因接受硬腦膜
移植而引發。這些案例中,大多數是使用同一家廠商提供之硬腦膜,其製造之過程
顯然不適當,因而無法使prion因子失去活性,再加上這些硬腦膜均混在一起處理因
而造成如此多的病例。最早因為接受硬腦膜移植而罹病的報告是在1969年。雖然自
1987年起已採取特別預防措施及建議事項以降低罹患此病的風險,但因本病之潛伏
期相當之長,故仍有病例持續發生。本病最重要的流行病學特徵是最初因移植硬腦
膜罹患CJD的患者均為年輕階層。美國在1985年時,由一系例的病例報告中顯示注
入由屍體粹取之人體腦下腺生長激素能傳染CJD。隨即又發現注射人體性腺激素也
同樣會造成人傳人的CJD感染病例。經分子生物學方法分析發現CJD的病人在PrP基
因中第129密碼中胺基酸之變異(Methionine /Methionine, Valine/Valine及
Methionine/Valine)可作為判別散發性及醫源感染性CJD之依據。在此密碼中,如屬
同質性(Met/Met或Val/Val)則表示有感染CJD之可能,其潛伏期較短,且可能出現
不同主要型態的症狀。由表一可知,以基因多形性分析(Polymorphism)發現與正常
人比較,散發性及醫源感染性CJD其基因同質性程度較高(分別為88%及89%)而正常
人對照組則介於49%~58%之間。由此顯示無法由單一的數據來充分解釋散發性CJD
發生的原因;同時亦說明,同質性分布的情形同樣存在於正常對照組及散發性CJD患
者之間。散發性CJD及醫源感染性CJD之臨床症狀曾被比較,但無法加以區分。

Table 1. Amino acid phenotypes for codon 129 in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Test groups Met/Val(%) Val/Val(%) Met/Met(%) Homozygous(%) Total no(n)
散發型CJD 78 12 10 88 73
醫源感染性 60 11 29 89 63
中樞神經感
80 10 10 90 20
周邊感染 51 12 37 88 43












健康對照組

試驗1    37      51      11       49           261    
試驗2 48 42 10 58 1397





庫賈氏症可經由血液感染嗎?

動物試驗之結果

曾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將CJD病人的血液直接注入老鼠腦部可造成老鼠感染。然
而其他的研究者進行相同的實驗卻無法得到肯定的結果,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搜集近三十年來的研究論文發現,無論經由周邊
組織或中樞神經系統均無法將人體CJD傳染給靈長類動物。一些證據顯示感染動物
之血液含有一種感染因子PrP,其感染力主要或全部存在於淋巴球及單核球中而非
在多核球,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在紅血球、血小板及血漿中存有PrP,但仍不能完全
排除其感染性。動物實驗證明引起羊搔癢症的因子首先是在脾臟中繁殖,接著到淋
巴組織,但含量最高的地方則位於腦部組織且因而導致臨床症狀。因此,與血液接
觸的周邊組織仍帶有PrP之感染力。由動物實驗結果顯示,人體之脾臟、淋巴結、
血清及臍帶血等其傳染力並不一致。最近曾有報導指出可將血液直接注入實驗老鼠
腦中而使其罹患羊搔癢症,而在天竺鼠及老鼠感染CJD的動物實驗中顯示,在臨床
症狀出現前,傳染因子已存在於腦組織、內臟及血液中。在閱讀有關血液傳染CJD
的文獻時,須注意實驗中所使用的組織、種別障礙(species barrier)及注入途徑等因
素。人體CJD可將感染之腦組織(高傳染力組織)經由顱內注射(高效率之感染途徑)而
傳染給非人體之靈長類動物(低種別障礙);而人體CJD無法傳染給非同種類動物(如
嚙齒類動物),且當使用低傳染力組織(如血球細胞)或是經由其他低效率之感染途徑
(非顱內注射)注入感染物質均可使感染之可能性大為降低。在動物實驗中,如將CJD
之腦部組織以周邊方式注入,其感染CJD的機率並不穩定,但其感染之潛伏期則與
中樞神經注入之方式相同。造成傳染障礙的因素尚包括不易感染周邊組織及不易通
過血腦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等,其原因可能係因周邊組織之PrPCJD與腦組織
PrPC構造不同所導致。感染因子種別不同也可能是不易感染動物的原因之一。曾有
研究者指出注入途徑的不同可能會誘導感染因子種別的分化,如果採用相同的注入
途徑則會提高傳染力,但其他的研究者並不同意此一論點。總之,由動物實驗所得
到的證據,並無法證實人類間可因輸血造成CJD之感染,且其研究設計及實驗技術
仍有爭議。

人體研究之證據

由病例報告顯示接受硬腦膜及生長激素與罹患CJD有相當之關連性,但至今尚無因
輸血而感染CJD之報告。曾有一例因接受肝臟移植而罹患CJD的報告,捐贈者生前
係因腦血管破裂致死且並無CJD之症狀,但並未進一步作屍體解剖及腦組織之檢
驗。而此一肝臟受贈者並未發現任何已知的與家族性傳染有關的病徵性PrP基因。
在此一病例報告中,捐贈者同時捐出一枚心臟(受贈者手術後不久即死亡)及一枚腎臟
給另一名受贈者(目前仍存活)。而此一罹患CJD之受肝者尚由其他供血者接受血漿、
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血液製劑,這些供血者並無人罹患CJD,但在白蛋白的供血
者中,有一人因未確診的痴呆症致死。在澳洲有4名病患被報告在輸血後罹患CJD,
這些病人均有腦部症狀,但輸血的來源並未被記錄,又因為基因試驗的結果並無法
提供確認的證據,故無法證實這些病例是否屬於家族性型,同時也無證據顯示與醫
源感染性有關。在加拿大,一位病人在接受白蛋白治療8個月後死亡。其死因證實為
CJD。事後追查原因發現其注入之白蛋白係由許多捐血者之血液混合製成,其中一
名捐贈者死於確診之CJD。因為此一因接受白蛋白注射而罹患CJD的病例,其病程
只有8個月,遠較已知三種醫源性感染CJD(包括機械性、組織性及組織抽取物感染)
之感染潛伏期為短,故不太像是醫源性感染,詳細原因還在研究中。
因為缺乏可靠的診斷或流行病學的工具,使得不易區分散發性及醫源性CJD或是證
實與其他接受者來源之相關性,因此對於以上的病例無法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雖
然依據統計學理論,可以計算某一特定群暴露於遭污染的血液後,其可能罹病的機
率,但這還需考慮因懷疑醫源性感染而造成的統計偏差;此外,因為CJD的病例非
常罕見,因此使得計算此一期望值即使並非不可能,也是相當的困難。

疫情監視

依據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全世界每年每百萬人口約有0.05~1.5的 CJD病例。1979年
之後,此一比率為0.3~1.5病例/百萬人口/年。年齡層分布比例則仍為一致,30歲
以下之病例非常罕見,50歲以下之病例僅佔少數,而占最高比例的罹病年齡層介於
60~70歲之間。如果CJD可經由血液傳染,則主要之病例應集中在年輕人階層,尤
其是在潛伏期較短的情形尤應如此。即使疾病潛伏期超過10年以上,仍可能因為在
嬰兒或孩童期接受輸血而使發病年齡仍然集中在年青時期,然而CJD在年輕人身上
發病的比例仍非常低,此一情形也可能是因醫師對年輕人族群較傾向於診斷為神經
系統疾病而非CJD之故。最近在英國有14名40歲以下的病人被診斷為新型庫賈氏症
(nv-CJD),此一結果將會促進對年輕族群中無法解釋的精神性衰退疾病之研究。英國
小兒科監視系統已開始對孩童之進行性神經性疾病進行研究,而加拿大也將進行類
似的研究計畫。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則已開始針對55歲以下的疑似CJD加強疫情監
視之通報。

假如CJD可經由血液傳染,則最近30~40年間將會有CJD病例增加的趨勢以反映這
些年來輸血增加的情形,事實上,由監視系統顯示在某些國家CJD確實有增加的情
形。然而要正確解釋此一現象仍有困難。因為大多數的監視系統均在最近20年間才
開始建立,故剛開始運作時,常會有病例數及罹病率增加的現象。此外,只有少數
幾個國家有能力採取主動監視通報系統,以及某些國家對死亡證明書的簽發不夠嚴
謹,這些均有可能造成偏差而導致病例數的增加。

假如CJD可經由血液製品而造成感染,則應有聚集(cluster)病例的產生,監視系統應
可很容易的偵測出,然而實際情形並非如此,經常需要調查相當多的病例才能得到1
~2個聚集病例,且其中大部份均屬於家族性疾病。目前的監視系統尚未將血液之相
關傳染列為聚集病例的常規調查項目中。曾經發現CJD的病患過去曾有輸血的情
形,但尚未發現這些輸血與CJD之發病有所關連。在英國能夠鑑別出新型CJD的病
例,這表示良好的監視系統即使對於極少數罕見的病例也有能力加以偵測。此外,
新型CJD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被鑑定出乃是因為病患均為年輕人且有新的神經病理
特徵之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缺乏證據並不表示CJD無法經由血液感染,理由包括:(1)偵測
極為罕見的疾病,監視系統常需要將資源集中分配到特定的警戒項目。(2)當檢視一
大群體的病例資料時,如果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徵有變異時,譬如疾病發生在年齡非
常小的病患身上,或是有新的神經病理特徵出現時,則可能會將經血傳染的可能性
忽略。

如果CJD可經由血液傳染,則工業化國家之CJD病患應該增加,因其輸血的機會較
多,事實上他們的報告病例確實較多,然而CJD的病例在任何實施疫病監視的國家
均可被發現。雖然某些國家之CJD罹病率較高,但並無證據顯示這些CJD是因傳染
而罹患的 。

病例對照研究

日、英、美三個國家的研究人員曾對人體接受血液製劑治療之危險性做過研究。
在日本所作的研究中,只有一個病例及三個對照病人曾接受過輸血治療,資料較不
齊全,而在英國的二項研究中則顯示病例組及對照組的病人對輸血的影響並無差
異。英國的CJD監視系統曾針對1980至1984年的CJD病人作研究,並依年齡及性別
配對分析,結果發現病例組與對照組兩組接受輸血治療的次數並無統計上的差異。
Wientjens等人則將上述三個國家總計178個病例及333對照組病人的資料綜合整理後
認為輸血的因素對CJD發病的機率並無影響。

另外,Operskalski等人曾針對血友病患者,一般的受血者及供血者等三組HIV陽性
病人比較其罹患HIV痴呆症之機率。他們並提出一假設即如果CJD被誤診為HIV痴呆
症,則血友病患被檢出的機率將比其他二組高出許多,因為血友病患者接觸血液或
血液製劑的機會遠比其他二組為高。在此研究中,他們比較各組被診斷HIV痴呆症
誤診的比率後認為使用血液製品並不會造成傳染CJD的危險。然而這並不表示罕見
的疾病諸如CJD將會因為HIV痴呆症誤診率的提高而可被偵測出,或是那些潛伏期
長的疾病有足夠的時間在血友病者身上發病,因為同時患有血友病及愛滋病之患者
通常死於年青時期。本篇研究的主要缺點在於將所有之血液或血液製劑均視作已遭
CJD感染因子之污染。如果CJD感染因子普遍存於血液中,則此研究應可偵測出此
病傳染之危險性。然而,事實上CJD感染因子存在血液中的可能性相當的低,因此
本研究顯示輸血對CJD感染之危險程度很低的結論可能僅反應缺乏暴露於危險環境
中而已。一個好的研究設計除了必須考慮疾病本身的罕見程度外,尚須考慮是否暴
露於危險因子中。此外,當以住院病人作為對照組時,尚須考慮Berkson偏差,這是
一種在研究暴露於罕見的危險因子時的一種選擇性偏差。因此,此研究設計需顯示
這些對照組與一般大眾輸血所暴露危險因子的機率並無不同才適當,故在設計經血
感染的研究時,以一般人當作對照組可能較妥。

本研究另一缺點是在搜集輸血次數或使用血液製品等相關資料時,大部份均係
詢問病患者的親屬而獲得,但以口述方式取得之資料常會低估暴露的機率。加拿大
的一家醫院曾進行一項回溯性研究發現大約有40%的病人不記得是否曾經接受輸血
治療,同樣的研究在另一家位於安大略省的醫院則其比率也達25%。在美國的126家
血友病醫療中心被要求通報確因神經症狀而致死的病例,結果發現沒有任何血友病
患者因CJD而死亡。加拿大衛生機構已開始主動疫情監視以了解輸血對傳染CJD的
危險性。

世代研究

研究者曾針對一名CJD病患作追蹤研究,此病患曾在20年之間捐血55次,其中有27
位確定曾接受其捐血,而另外8位則不太確定,其餘20次的受血者則無法查出。在此
55人受血者中已有18人死亡(18/55,33%),其中有8人存活期間超過5年,但無一人顯
示係因神經症狀而致死。目前美國血庫協會己開始進行一項長期的世代追蹤調查研
究,其作法是將登記CJD死亡病例的名單調查其生前有無捐血的紀錄,若有則繼續
追蹤受血者的名單,並了解每位受血者將來死亡的原因。在已追蹤的147名受血者
中,有80名已死亡,而無一人證實罹患CJD。由於世代追蹤無法累積足夠的病例數
來對輸血機率作一正確的推估。但假如這些血液製品對每一位受血者感染CJD的危
險因子維持一致,則可收集到大量受血者的資料;如此,世代追蹤的研究也許可以
鑑別出罹患CJD較預期為高的機率,從而證實CJD可經由血液感染。

結論

許多公衛專家學者憂心CJD可能會經由血液傳染,而由動物實驗可知CJD的感染因
子確實存在於血液中,只是其力價(titer)較低;此外,也有足夠的證據顯示CJD有相
當的可能經由血液傳染。然而在人體的流行病學資料卻只能讓我們知道“假如經由
血液傳染是可能的話,那麼這種可能性是非常低”。有一些學者懷疑CJD的感染因
子普遍存於各處,所以我們大多數人均曾受到暴露,也許需藉由另外一種我們不知
道的因子來“啟動”此一疾病。果真如此,則是否有那些人未曾受到暴露呢?因為
絕大部份的人均曾藉由注射疫苗而暴露於血液製劑中,例如我們可藉由注射非產毒
性病原體而對產毒性病原體產生免疫保護作用。目前的情形使我們認為可能僅有一
小部份的人在第129個密碼發生變異,或是大部份的血液或血液製劑中所含的感染因
子其濃度尚不足以造成感染。

我們可以用實驗方法來回答以上這些問題嗎?在CJD傳染中,有關種別障礙限制及
低傳染率(如使用低劑量或週邊注射路徑)等問題,我們可以大量的實驗動物來加以克
服。當然前提是這些研究必需使用適當的實驗技術及在不同實驗室均能得到相同的
結果。而對於以下這些問題則無法以實驗方法回答,這些問題包括同種類動物間之
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變可藉由血液傳染嗎?可由人類傳給動物嗎?人類血球細胞帶有
感染因子嗎?假如經由周邊組織感染,那麼腦組織的感染是經由何種途徑呢?

假如CJD是如此之罕見,我們可以使用流行病學方法來測定血液傳染的可能性嗎?
流行病學工具包括疾病爆發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及世代追蹤研究等,這些方法對於
偵測罕見的疾病均有其侷限性。此外,由於CJD的潛伏期極長,通常病患早就離開
接受輸血治療的醫院,甚至忘記曾經接受過輸血治療,也可能在世代追蹤研究中因
住址遷移而失去了研究的對象。

在研究HIV病毒相關的病例中,由於缺乏偵測暴露感染原的試驗,諸如抗體試驗或
基因序列分析,因而使得進行本項醫源性感染CJD的研究顯得格外困難。因此,由
臨床醫師的警覺及通報便顯得非常地重要。在得到通報後,接著就開始詳述細的追
蹤調查,疫情監視主要的功能是用以鑑定及研究那些獨特的或是無法解釋的特殊項
目,持續的病例對照研究可提供詳細觀察及記錄的機會,而使我們得以更加了解本
病經由血液傳染的危險性。

新型的人類剋星

感染正得出顯和人類扯上關係的,必不只是新型 CJD 一宗而已。許多人都已經提出
警告:往地球深處的開發將招致危險感症染發生。愛滋病毒原來的宿主可能是棲息
非洲的黑猩猩, 1995 年在非洲數度猖獗的伊波拉出血熱則可能是藉由某種動物帶來
病毒。交通工具發達也是助長危險感染症流行的原因。以前止發生在有限地區的地
方病,經由高速公路及噴射機的散布,導致各地都有患者出現。例如,馬堡病仍是
起源於非洲的病毒性的出血熱,但第一次知道有這種疾病確是在德國。原來是烏干
達空運來德的非洲綠猴把病毒帶來了。除了病毒性出血熱之外,世界各地還有很多
釀成大禍的傳染病,黃熱病、瘧疾、霍亂等一再流行。在日本以消滅的「日本血吸
蟲」,如今在東南亞各國依然是危險的寄生蟲。感染症的另一項威脅,是出現了不
怕抗生素的抗藥性病菌。1980 年代初期出現在醫院內肆虐一時的 MRSA 感染症,
它的起因便和人類有著密可不分的關係。金黃色葡萄球菌經常潛伏在人的鼻腔、口
腔等黏膜,會引起化膿等症狀。對於健康的人來說並不會造成什麼問題,一旦遭逢
大手術之後等狀況,抵抗力大為減弱,他就會引發嚴重的感染症,有時甚至於會導
致多種內臟器官功能全而死亡。MRSA 可抵抗大多數的抗生素,極耐乾旱,而且藉
由空氣傳播,因此頗受醫學專家頭疼。後來,總算發顯了新的抗生素萬古黴素,並
且編制了院內感染預防手冊,才把流行壓抑下來。不過,並不是這樣就萬無一失
了;因為,只要使用抗生素,遲早一定會出現新的抗藥性病菌。狂牛病的發生、愛
滋病傳染的擴大、各種病毒及抗藥性病菌的出現對於人類或許都是一種警訊。
今後我們仍會繼續發展科學技術,追求更豐盛的生活吧!只要世界各國以經濟效益
為優先考量而採用這些技術,恐怕任誰無法否認創造出新型未知疾病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 Is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Transmitted in Blood? EID;3:2 April-June 1997. 吳
和生整理
● 中國時報。
● 現代畜殖1996年5月版,p24~26。
● 牛頓雜誌1997年4月版,p102~107。
● 中華民國神經學學會新聞稿1996.03.28,瘋牛病-海綿樣腦症。

PRION的小故事

一九九七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普西納醫師(Stanley B. Prusiner)是個很具爭議性的
人物。在1997年10月的「科學」雜誌對他的介紹專文中也提到某些學者認為這個獎
是給了早一點。然而,普西納醫師20年來致力於研究庫賈氏病的致病原因,發現感
染性蛋白粒子,是功不可沒。當他在1983年正式把這個感染性蛋白粒子命名為普利
子蛋白(prion)時,筆者也正好在其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當研究員,曾聽過他的
演講。那時他報告將近10年來致力於庫賈氏病的研究結果,非常具有說服力,有大
師之風。
1996年是英國牛肉的恐慌年。這是因為自1993年以來在英國共發現了21位新型的庫
賈氏病患者。一般的庫賈氏病大都是(約90﹪)散發性的,發生於中老年人,以失
智症、肌躍症及腦電波的棘波為主。而新型的庫賈氏病則發生於年輕人,平均29歲
(16~48歲),以精神症狀(如憂鬱,焦躁,妄想等)為最初表現,然後才是走路
不穩及智力減退。其腦部病理變化除了與庫賈氏病同樣有海綿樣腦病變外,而特有
許多含普利子蛋白的類澱粉斑,此變化與發生在新幾內亞的克魯症非常相似。目前
由流行病學及實驗室中的證據,顯示很可能與狂牛症有關。
狂牛症也是一種傳染性海綿樣腦病變,於1986年在英國發現後,至少造成16萬5千頭
牛的死亡。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牛隻可能是吃了感染了羊搔癢症(也是一種傳染性
海綿樣腦病變,於1930年被發現)的羊隻所作成的肉骨糜的飼料之故。因為狂牛症
與新型的庫賈氏病的關連,使得英國牛肉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餐敘社交時,狂牛症及海綿樣腦病變是常被提到的話題。因為海綿樣腦病變的名詞
非常嚇人,使人以為是整個腦子變得像海綿般。其實患者的大腦外表看起來只是有
點萎縮,主要是其大腦切片在顯微鏡下顯示神經細胞大量死亡,而存活的神經細胞
之間有許多的空隙存在,因為沒染上色,看起來如同海綿的空洞一樣。
1996年4月我剛好要去英國愛丁堡開醫學會。行前,親朋好友,尤其是年老雙親,一
再叮嚀「在英國不要吃牛肉喔!」。大有風瀟瀟兮易水寒之味道。
普西納醫師是第二位因海綿樣腦病變而得到諾貝爾獎的學者,第一位是加德賽克醫
師(Carleton Gajdusek),早在1976年10月因其對新幾內亞所發生的克魯症之研究
而得獎。克魯症是一種傳染性海綿樣腦病變,當地的女人及小孩因傳統習俗吃食親
人死後的腦子及內臟而感染的,男人因為不吃或只吃肌肉的部分,所以極少感染。
傳染性海綿樣腦病變是一種由普利子蛋白(prion)所引起的病症,發生在人身上主要
是庫賈氏病及克魯症,在羊為羊搔癢症,在牛為狂牛症,在貂為傳染性貂腦症。庫
賈氏病在1920年即被診斷出來。1972年普西納醫師因為其病人死於庫賈氏病才致力
於此症之研究,到了1983年,才發現是普利子蛋白所引起的。克魯症在1957年是加
德賽克醫師由澳洲飛回美國時,在新幾內亞停留期間所發現,但是其致病原因(食
人習俗)經過將近十年才被理出頭緒。最近由時報文化出版的「致命的盛宴」(作
者為理查‧羅德斯)中對所有致力於傳染性海綿樣腦病變的專家學者之工作,時空
交叉,交代得非常詳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夏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